【献礼十九大】建筑工程学院:借力好风再扬帆

浏览:547次    发布日期:2017年10月13日
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,建筑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,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发展需求,以培养工程一线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主动融入地方、对接行业,学院在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学科建设、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2013年成立衢州学院龙游古建筑工程教科研基地, 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浙江省优势专业,2015年“土木工程”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,2016年“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‘135’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”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,2017年工程管理被列为浙江省“十三五”特色专业、建筑学五年制本科专业成功获批。
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提高教师育人水平
通过组织教师听公开课、课堂教学观摩、教改项目交流、青年教师助讲等一系列活动和制度,以教研室、课程组为单位,借助午餐会、讨论吧等形式,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念,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。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,2017年学校举行课程思政研究性教学活动,建工学院教师全员参与,专题研讨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,3门课程获得校级立项,7门课程予以院级立项支持,全院教师深入课堂互听互看观摩学习近200人次。
学院先后有4位教师荣获校“十佳教师”,2位老师获得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称号,1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,2名教师获校级教坛新秀,另外还涌现出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党务工作者、“撸袖先锋”等一大批爱岗敬业、忠于职守、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。
借力大院名所,加强学科建设
2012年,在中科院杨志法研究员的指导下,建工学院广泛调研、内培外引,逐步理清了学科建设思路,凝练了 “工程结构保护与应用”重点学科方向。2013年5月,成立衢州学院龙游古建筑工程保护教科研基地;2014年,与中科院合作联合申报课题,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;2015年12月,“土木工程”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。2016年4月,与中科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“古工程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”, 标志着我院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高层次学科平台、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。
五年来,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、省自然科学基金、省公益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,厅局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,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16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。今年11月,建工学院将承办全国“山区第四纪环境与城镇建设”大型学术会议。
主动融入地方,服务地区经济发展
主动融入地方、对接行业,注重与地方土木建设行业企业的合作,是建工学院办学30余年来的老传统。2013年开始,每年邀请行业专家研讨培养计划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把脉,制定实施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、“双专业负责人制”,邀请行业、企业专家担任校外专业负责人和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,成为我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的良好示范。2015年,建工学院与衢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开展合作,2016年6月双方正式签署《校地合作协议》,双方人员互派。我院教师与衢州市建筑企业合作成立技术研发中心,开展技术攻关,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,获得6个省级工法、12项专利,并逐步建立起14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。2017年9月,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建设公司共建人才培养基地,“浙江建工班”正式开班,为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、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开辟了新的路子。
强抓学风建设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
2014年成立的BIM工作室,如今已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片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,共建“BIM虚拟仿真实验中心”, 在浙江省首届高校BIM应用大赛中,将团队一等奖,个人一、二、三等奖统统收入囊中;2015年成立的专属3D打印工作室、2016年成立的品艺景观设计工作室,在衢州古建筑保护、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已小有名气,团队于2016年7月获得浙江省第二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,2017年又获得该项赛事铜奖。五年来,建工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、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立项22项,学生申请专利4项,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篇;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优秀奖2项,浙江省一等奖4项、二等奖6项、三等奖30余项。学生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大赛洗礼之后,创新意识、沟通技巧、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均有显著提高,他们有的选择考研、专升本继续求学深造,有的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,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整体学风建设。
潮平两岸阔,扬帆正当时。五年积累所取得的成绩,更坚定了建工学院每位教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、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决心,必将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院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,贡献更大的力量。(建工学院 刘旭 沈丽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