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阴的故事丨烂柯山下的青春

浏览:10次    发布日期:2025年08月20日

1986年9月初,炽热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,在温室里长大的我离开家,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,奔赴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,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求学时光。那时,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女生少之又少,我们班总共也才6位女生,走在校园里,就像点缀在绿叶丛中的寥寥几朵小花。

虽然专业课程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复杂的图纸填满,然而,青春的热血在我们体内熊熊燃烧,思维的火花怎么会被轻易扑灭?一天午后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我们宿舍窗前,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聊,不知是谁灵机一动,兴奋地提议:“要不咱们出个歌本吧!”这个想法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,为单调的学习生活勾勒出了一抹绚丽的色彩。说干就干,我们迅速进入状态,负责找歌曲的同学,整日穿梭在图书馆的书架间,眼睛像探照灯一样,不放过任何一本可能藏有好歌的杂志。刻蜡纸的同学,坐在昏黄的台灯下,眉头微蹙,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刻下歌词与曲谱,每一笔都倾注着她们的专注与耐心。负责油印装订的同学在简陋的油印室里忙得不亦乐乎。油墨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,弄脏了他们的手指,沾染了衣服,但他们却毫不在意,只是小心翼翼地将印好的纸张整理、对齐、装订成册。看着一本本逐渐成型的歌本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

歌本终于大功告成,我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鹿,挨个敲开各个寝室的门。起初,我们还有些羞涩,在看到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后,勇气渐渐涌上心头,热情地向他们介绍:“看看我们自己做的歌本吧,里面有好多当下最流行、最好听的歌,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!” 虽然已经记不清当初定价多少,但那一笔笔交易完成时的喜悦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最终,我们卖了12元钱,每人分到2元。这2元钱,轻飘飘的,却又沉甸甸的。它或许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,可对我而言,它是我人生中靠自己收获的第一桶金。多年后,那本承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歌本或许早已泛黄、纸张散落,但那段青春时光,永远镶嵌在记忆的深处,散发着独属于我们的光芒。

烂柯山下岁月流转,青春像跳动的火焰,热烈又鲜活。而三年的校园时光,从来不止有同窗间的并肩向前,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关怀,也如同散落的星辰,在记忆里闪闪发亮。

翻开布满岁月痕迹的相册,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滑落指尖。边角卷翘的相纸里,年轻的我站在宿舍楼前,身旁那位微胖的阿姨笑得眉眼弯弯,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拉开,那些裹挟着温暖的往事,如春日的柳絮般扑面而来。

大学时光男女宿舍同处一栋楼,仅楼层分隔的设计让那位六十岁上下的宿管阿姨成了“守门人”。她齐耳短发,嗓门洪亮,平日里巡查宿舍时铁面无私,忘带钥匙要登记,晚归、吵闹都要挨训,大家背地里都叫她“铁面婆婆”,可偏偏对我这个体重不足八十斤、被戏称为“林妹妹”的姑娘,藏着截然不同的温柔。

深秋的风裹着寒意掠过校园,我穿着单薄的外套准备去上课,刚走到宿舍门口就被阿姨拦住。她上下打量我,眉头拧成个结:“这哪行!”非要我回宿舍换上厚衣服。临走时,我就让同学用海鸥老相机在宿舍楼前给我们拍照留念。“咔嚓”一声,时光定格,照片里的我们眯着眼笑得灿烂,校园里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,像是也在分享这份暖意。

还有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我在露天洗衣台旁,咬着牙费力拧着刚洗完的床单,水滴滴答答落了一地,可床单依旧沉甸甸的。正犯愁时,教理论力学的方树荣老师正巧路过,他二话不说,挽起袖子就上前,伸手拎起床单另一头,笑着说:“我来搭把手!”他动作利落又沉稳,一拉一拧间,水珠飞溅。那天拧干的床单前所未有的清爽,阳光洒在上面,泛着柔和的光,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温暖的味道。

这些细碎的温暖,像点点星光,照亮了我青春的路。岁月流转,照片会褪色,容颜会改变,但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温情,始终是我生命中永不熄灭的光,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,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又明亮。

 

  作者简介:叶丽红,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86级工业与民用建筑学生,正高级工程师, 现任浙江中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,省级技术中心主任。